在網路迷因四處流竄的今日,無論是評(黑)論(特)時事、線上行銷,甚或是政令宣導,所有訊息似乎經過迷因改造的「傑出一手」,都足以在社群網絡上搭上一定的熱度。「迷因」一詞乍看之下是近年因社群風行而起的名詞,不過早在1976年,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便在著作《自私的基因》裡提出了此概念,物種透過基因複製、傳遞,讓能夠適應環境的生物性狀得以延續給後代,而迷因便是文化的基因。早期沒有社群的年代,迷因可以是琅琅抗口的歌曲、流行款式,透過傳唱和人們不斷複製的穿搭模板承接這樣的文化;如今社群上的一鍵分享,更讓迷因足以快速地被仿製、再造,且無關乎個人喜歡與否,只要夠洗腦、夠好笑,便能被演算法堆在動態前潮,成為文化裡的強勢基因。
熟知社群生態者,想必看過這隻眼部線條繁複、厚唇、四肢細長的青蛙出現在各大梗圖裡,它經常以悲傷、傾頹的姿態帶給瀏覽者「笑料」彷彿它深諳這些迷因背後巨大而令人感到無力的時局脈絡,也許少有人相信它天性「單純」。
《佩佩蛙 : 感覺不錯蛙》正是以Matt Furieu一筆一筆繪出角色Pepe為起點,自兒時起便喜愛青蛙的Matt,畫過各式青蛙,然Pepe卻是個最能代表他與他所愛他人互動生活的投射之友。也因此,Matt願意花整天的時間創作Pepe與Boy’s Club的漫畫故事。
許多文章將Pepe後來在網路上引起的爭議與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相提,將Victor Frankenstein與怪物的關係等價地套用在Matt與Pepe和之間。兩者雖然皆有被創造物反噬創造者的元素,然最大的差異在於兩位創造者面對「創造」的態度 : 《科學怪人》裡,怪物是Victor的棄子,是他嘗試征服死亡的實驗結果,在怪物浪跡世界的途中,看盡社會醜態和不公的迫害,最後將反抗的矛頭指向了他瘋狂又自私的主人;反觀《佩佩蛙 : 感覺不錯蛙》中的Matt,是在創造了之後選擇將Pepe的詮釋權交予大眾,而Matt始終相信筆下的Pepe仍然保有他單純的本質,而Matt沒有料想到的是,他的Pepe會在他將其交付網路的同時,在這真正瘋狂又自私的社會裡快速變質。
Pepe先是成為了網路上匿名自稱魯蛇阿宅的人們,或是尼特族(NEETs)自我貶抑卻又自傲的象徵,接著,Pepe的迷因被再製成了手持機槍的穆斯林,瀰漫到了充斥種族主義、極端主義論壇裡,輾轉被賦予了「仇恨意義」。紀錄片裡請了來自行銷學、心理學、數據分析等領域的專家分析這場虛擬災難如何顛倒現實世界,看著時局被網路上的一個個去個人化的頭像牽起憤怒、帶風向,我們像是身處在《美國殺人魔 American Psycho, 2000》那個虛實不分的世界,無所謂罪行發生與否,也無所謂彼此的身份真偽,躲在每個社群帳號背後的我們,關注的始終只有自己,也因為如此,我們選擇那些一語戳中心尖的迷因圖大肆分享,只是為了喧囂各自的心裡話,文化的基因彼此競爭流量與注目,適者生存此時意味著某些聲音就此隱沒。
我們依賴著網路,卻也不總是信以為真,人們能夠對著社群上的霸凌影片無感嘲笑,也能看著假消息慌張地信以為真,Pepe這個原先單純、面對生活的態度chill到覺得能在小便時把褲子脫到底才是Feels Good Man的角色被扭曲成仇恨標誌,也許這事直到有人戴上Pepe的頭套從事各種不可理喻的犯罪行為時,我們才真正見識到了社會如何地荒腔走板。這一切都不是殺死起源的那個Pepe能停止的,Pepe早已繁衍出各式各樣的意義,即便沒有了起點,它仍然會沒有盡頭地傳遞下去,我在紀錄片裡深切感受到Matt看著鍾愛的創作被來自各方的辯證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扭曲的那份無助和心痛,那是任何一個創作者都不應當遭受的凌遲。然而,Pepe的故事如今有了戲劇性的轉折 : 它成為香港人看待現下狀況未明的隱喻,鏡頭凝視一名手持Pepe娃娃的香港女孩,她說它看起來傷心,有點醜,卻怪可愛的,像是現在走在絕望邊緣的我們,但手裡還是抓著一絲希望,相信未來會好。
Once someone puts something out into the world — it may not always truly be theirs anymore, but it will retain its core as long as there are others who are just as passionate and willing to put up the good fight.
那些正向、單純而含有和平與尊重的訊息,什麼時候才能成為網路迷因的「顯性」呢?